「找尋鄭經的遺跡」這一系列的文章我預計要寫四回 ,這系列文章所用的相片都是今年七八月那段時間斷斷續續去取材拍攝的。而這系列文章就是這張相片內的「東寧王朝」這四個字引起動機的。從東寧王朝我連想到了東寧路,那「東寧」是怎麼來的?
為了寫這系列文章,帶著相機在台南地區東奔西跑,讀了不少明鄭時期的歷史、媽袓的相關資料,也看了一些大航海時代的資料,還啃了一篇鄭經作品「東壁樓集」的相關論文,金庸的「鹿鼎記」也順便再複習了一次。這次的經驗,讓我有一種「尋寶」的樂趣,而且也讓我對台南、台灣的歷史有了更完整的看法,同時也讓我對台南的古蹟有了更進一進步的認識。
雖然「延平郡王」通常指的僅是鄭成功(森)一人,但歷代延平王共有鄭森(1661-1662)、鄭襲(1662)、鄭經(1662-1681)、鄭克臧(1681)、鄭克塽(1681-1683)等人。(~引用自wiki「 延平郡王」)
鄭經其實是明鄭時期治理台灣掛名最久的一位延平王,但是台南到處是鄭成功的相關古蹟,卻不見有鄭經的存在,就連延平郡王祠也不見他的牌位,反倒是他兒子鄭克臧在延平郡王祠有牌位,這大大激起我的好奇心!
難道他的存在就因為他的一些「不太正經」的事蹟而在歷史的洪流中被故意抹煞了嗎?
難道台南就沒有他的相關古蹟了嗎?
一開始還是先當了一下「鍵盤科南」,雖然Google大神很厲害,雖有些相關資料但是沒有明確的答案,但還是有一些方向可尋。不過還是自已到現場尋寶樂趣多,我的尋寶過程就以這四篇文章來當個紀錄。
還有,我不是歷史專家,文中所提到的歷史我大多是採用「wiki」、「台灣大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Taiwan」的說法,有些故事則是參考「台灣人的台灣史~郭弘斌編著 鄭氏王朝」等等。
第一回~東寧王朝東寧路
台南有些路名與明鄭時期人物、事物有關,像是成功路、永華路等等。還有一條東寧路,這條路是我每天上班必經之路,趁此機會搞清楚這條路名的意義。
「東寧」這二字在台南有著重大意義,那就是在明鄭時期鄭成功將臺灣改稱「東都」,赤崁地方更名為「東都明京」,又設京城承天府於今臺南市以處理軍務。鄭經繼位後,改東都為「東寧」,制度上,東寧奉南明正朔之永曆年號、禮遇許多明朝宗室,以大明延平王、招討大元帥的身分號召恢復明朝;但實際上,東寧王國是一個獨立行政、以鄭氏王族為最高元首的獨立王國。 ~引用自wiki 明鄭時期
也就是,台灣是曾經名為「東寧王國」的國家啊!(雖然還是掛「南明」的這塊招牌!)
東寧路從後甲圓環開始,旁邊南紡夢時代正在施工中,往右就是東寧路,一路過去在南一中附近變成地下道大轉彎接到民族路。順便紀錄一下,這張相片是我第一次把手機拍的相片放在blog文章內使用。
去上班時等紅燈的時候用手機補拍一張。
東寧路雖然路名與明鄭時期有關,不過它的位置倒是與明鄭時期的歷史沒什麼大關係,而且它的前身是在日治時期才出現。
「(裕農路)前身為臺灣府城大東門通往前甲、後甲、太子廟、媽祖廟的聯外道路。
由於此路彎繞有如「厂」型,日治時期都市計畫中規畫三等六號道路,包括今裕農路東部分、以及在此路的轉折點處,闢一新路向西直線延伸,以截彎取直進入市區(即今東寧路),使得此路變成「丆」型。而裕農路西部分規畫為四等十五號道路。由於等級不同,東部分以20米寬開闢、西部分為15米寬。」~引用自裕農路 wiki
鄭成功死後,政權落到他弟弟鄭襲身上,當時人在廈門的鄭成功長子鄭經,進攻臺灣,打敗鄭襲,政權回到鄭經的身上,他把「東都」改名為「東寧」,台南很多建設是從他任內開始,現存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台南孔廟。
在序言曾提到,台南到處是鄭成功的相關古蹟,卻不多見有鄭經(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的相關古蹟存在(大多是文字紀錄),那麼,在三百多年後的2013年,還找得到什麼他直接相關的事物呢?
圖片來源:中国历代名人图像细览 郑经
怎麼看起來很老的感覺?他死的時後也才四十歲啊!
接下來就開始看圖說故事了!
首先第一站是「鄭氏家廟」。
這也是讓我寫這一系列文章的起點。
七月某一天剛好不用值班的假日,想出去走走,找了一下台南有什麼可以逛的地方,看到了「台南故事影像館」這個地方,沒看過的地方,背著相機就過去逛了。
靠近一點看。
走進來看。
「三圭世錫」為乾隆辛卯陽目穀旦,由石井四世祖鄭汶成所立。
左邊的神位。
後殿中庭為台南故事影像館的展出空間,有一些台南的老相片在展出。
就是在這裡看到東寧王朝史料展,才讓我寫了這系列文章。
後方為鄭姓宗祠。
廟門口的路旁有一口井。
就說在台南走路不小心就會踢到古蹟,這口井是三百多年前開鑿的。
見水生財
那我當然要打開見一下水了!
水井打開,還有水,長了不少植物。
========================================================================
接下來就到下一站「赤崁樓」,台灣、台南歷史的相關大源頭。
雖然我知道這裡很可能找不到鄭經的蛛絲馬跡,但這是台南歷史非常重要的地方,我還是去看看,反正市民參觀不用錢。
「赤崁樓,位於臺灣臺南市的中西區。前身為1653年荷治時期興建之歐式建築普羅民遮城(Provintia,亦稱省城、攝政城、紅毛樓、在地人叫「番仔樓」),曾為全島統治中心,至清代已傾圮,僅留部分殘蹟。
漢人稍後在原址之上興建中式祠廟,戰後(1960年)又由大南門城內遷來九座贔屭碑,終成今日樣貌。今日所稱赤崁樓其實是普羅民遮城殘蹟,以及海神廟、文昌閣的混合體。今列為一級古蹟。」~引用自 赤崁樓 wiki
從現今觀光客出入口一進赤崁樓,就會看到如上的畫面,那九面石碑就是大南門城內遷來的九座贔屭碑。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622年在澎湖建立城堡作為貿易據點,但當時澎湖為中國明朝政府季節性駐防的汛地,經交涉失敗後,中國派遣由俞咨皋率領的軍隊包圍荷蘭人的城堡,迫使得荷蘭人於1624年轉而到當時未有實質政府統治的福爾摩沙島(今臺灣)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區)設立據點,建立台灣史上第一個統治政權。」~引用自 荷蘭東印度公司 wiki
台灣就這麼進入荷蘭治理時期了。
「1661年4月,鄭成功在任職荷蘭通事之客家籍漢人何斌的引導下,通過鹿耳門港道,越渡臺江內海,首先攻下普城。之後,鄭氏立刻改普羅民遮城為東都明京,設承天府衙門,並頒布諭告:「東都明京,開國立家,可為萬世不拔基業」,設一府二縣。在東都暫居9個月以後,鄭成功再攻下熱蘭遮城,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38年的經營。」~引用自 赤崁樓 wiki
普羅民遮城(Provintia)的遺跡。
當年普羅民遮城(赤崁樓)的樣子,城門口向西。
被拆走的該不會就是這裡的門吧?不確定?
如果這條入口上的磚頭是當年的普羅民遮城所留下,那麼鄭成功也應該走過這裡吧?
門口內部。
現今赤崁樓的正面。
雖然我以為這裡沒有鄭經的相關資料,不過沒想到後來上面這張照片內的某物卻成了後面找資料的一個大線索,這裡先賣個關子,寫到第三回的時後會提到。
========================================================================
再來就是到「延平郡王祠」,又名開山王廟,說真的這裡經過多次的改建,再加上一些歷史因素,已使得這裡變的有點四不像了。
「現今樣貌實為民國五十二年(1963年)動工改建的結果,所以該廟長久以來未被列為古蹟,直至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將延平郡王祠(含鄭成功文物館)登錄為臺南市第九座歷史建築」~引用自延平郡王祠 wiki
這座是近幾年才出現的鄭成功雕像。
拍來拍去這個角度的鄭成功最帥!
拍來拍去這個角度的鄭成功最帥!
大致就是因為鄭成功袓籍泉州南安,所以泉州人在戊子年桐月(2008農曆三月?)送了這座雕像放在延平郡王祠。
以前延平郡王祠周圍有圍牆環繞,但現已經打掉了,變成了一個開放空間。
這一看就知道是KMT統治時期的傑作,好大的黨徽。
許添財當市長時代整修過。感覺很新,沒有古味。
掛著一堆繪馬,延平郡王祠有些日本風也不奇怪。
「在日治時期時,鄭成功因具有日本人血統亦受到日人敬重,並將之作為臺灣與日本間的「導引線」。明治廿九年(1896年)7月25日,臺南縣知事磯貝靜藏上書臺灣總督桂太郎,建議以鄭成功之忠烈與開臺事蹟與其母田川氏的貞烈事蹟為由,將鄭成功廟(延平郡王祠)改為「開臺神社」之社號並列為國幣社,隔年(1897年)1月13日日本拓殖大臣表示將清朝的延平郡王祠改為「開山神社」。」~引用自延平郡王祠 wiki
變成觀光客玩具的古井。
接下來要進入故事重點的「後殿」。
鄭成功會有那麼強的海上實力,他老爸功勞不小啊!
「在17世紀世界海權勃興時代與明朝封閉海疆背景下,鄭芝龍以民間之力建立水師,並在台灣海峽上擊敗西方海上勢力,有其一套水戰戰法對抗西洋人大船大砲,而其整治的水師成果亦是鄭成功得以擊敗荷蘭人進取台灣的基礎;值得一提的,即便是康熙後來攻台的海上大軍,亦是在兩代鄭氏水軍基礎上建立的」~引用自鄭芝龍 wiki
甯靖郡王祠,南明在臺灣的象徵人物。雖然在台南有些相關古蹟,不過他的故事我暫時不想追。
「1644年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於北京自殺,中國陷入紛亂。1647年,滿洲人進佔中國大部分土地並建立清朝後,桂王朱由榔於肇慶稱帝。桂王也是所有明朝眾王之一,為鄭氏支持的正統。1648年,桂王則指派寧靖王朱術桂為鄭成功的「監國」,駐地福建閩南。其功用實為鄭成功用來凝聚「反清力量」的明朝王室代表。
1663年,鄭成功去世,鄭經繼位。1664年,為維持明朝正統之名,鄭經從福建迎寧靖王至台灣。並於承天府(今台南市)府署(今赤崁樓)旁的西定坊建立寧靖王府邸,並供歲祿於朱術桂。」~引用自大天后宮 wiki
他的五位老婆先他而去,五位全入祠。一般大多只有正室才有資格,這是很難得的例子。
「1681年(永曆35年),鄭經去世,鄭克塽繼位。1683年(永曆37年)7月16日(六月廿二日)施琅攻下澎湖之後,朱術桂決心殉國,召集妾侍說:「孤不德,顛沛海外,冀保餘年,以見先帝、先王於地下;今大事已去,孤死有日,汝輩幼艾,可自計也。」隨侍在側的五妃(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皆泣對曰:「王既能全節,妾等寧甘失身,王生俱生,王死俱死,請先賜尺帛,死隨王所。」而後相繼自縊於中堂。朱術桂親自殯殮後,將五妃之靈柩安葬於南門城外魁斗山後。」 ~引用自五妃廟 wiki
話說,這段寧靖王朱術桂從容就義,五妃從死的故事,可參考「臺灣外記」這本書。
「作者為清江日昇,為南明將領之子,以介於史書和章回小說之間的體裁,描述鄭芝龍、鄭成功、鄭經、鄭克塽家族發展的事蹟。由於明鄭家族的史料稀少,本書雖有小說性質,但內容係江日昇之父口傳,填補了許多史料未載的空白,故成為學術上的重要參考資料。」~臺灣外記 wiki
我是這次寫這系列文章查資料才知道有「臺灣外記」這本書,查過成大圖書館的館藏,有這本書,有空時再去借來看看。
監國祠,裡面是誰呢?
鄭克臧(上臧下土的"臧土"打不出來)和他的老婆陳氏。這個陳氏就是陳永華的女兒。
那麼鄭克臧是誰呢?鄭經的大兒子,陳昭娘所生之庶出長子,幼名欽,人稱欽舍。也就是鄭經和其弟乳母的産物。
相關的故事可看這裡:「鄭經亂倫」~「台灣人的台灣史~郭弘斌編著 鄭氏王朝」
古早古早以前的觀念較保守,以現代眼光來看大概就是個小三生子事件。這大概也是鄭經成為黑歷史的因素之一。
「永曆二十八年(1674年)鄭經西征,陳永華為東寧總制,留守臺灣。三十三年(1679年)四月陳永華表示「元子年登十六,聰明特達,宜循『君行則守』之典,請元子克臧監國」。鄭經允許,遣禮官鄭斌齎諭抵臺灣,立鄭克臧為監國,並刻「監國世孫」的璽章,讓鄭克臧批閱公文。鄭克臧為人剛毅果決,頗有鄭成功的風範。加上他是陳永華的女婿,所裁決的事務受到陳永華教導,因此執法一秉至公,即便是鄭氏宗室也不例外,因此被曾為「東寧賢主」,然而也得罪了鄭氏宗室和馮錫範。」~引用自鄭克臧 wiki
這裡又與「東寧」這兩個字扯上關係,陳永華的故事及相關古蹟,明年若有空,我有興趣去追追看!這裡暫且不提。
「夫死婦必死」
「君亡明乃亡」
為什麼有這麼沉重的對聯在這裡追憶鄭克臧他們夫婦?
這又是一段悲傷的故事。
「永曆三十四年(1680年),鄭經撤返臺灣,政事仍委由鄭克臧處理,唯偶取其批閱公文。三十五年(1681年)正月,鄭經去世,其病危時授長子鄭克臧監國劍印,並託孤劉國軒:「此子幹才,頗有希望,君輔之!吾死,九泉亦瞑目也!」。鄭氏宗室和馮錫範不願由鄭克臧繼承,打算擁立其弟鄭克塽(同時也是馮錫範的女婿),便說服鄭成功之妻董氏在北園別館(今臺南開元寺)廢掉鄭克臧的監國職位,但是鄭克臧不肯交出監國璽。馮錫範等人便誣賴鄭克臧不是鄭經親生,派人將其絞死(另一說為自殺),而這場宮廷政變距鄭經死亡僅兩天。鄭克臧妻陳氏已懷有身孕亦於絕食數日後投繯殉死。」~引用自鄭克臧 wiki
末代延平王鄭克塽畫像
雖然小說鹿鼎記裡鄭克塽被加大了十歲左右,且內容與史實差異頗大,但看到歷史人物在小說內活了起來,別有一番趣味。
「1683年,清朝水師提督施琅於澎湖海戰大破鄭軍艦隊,攻佔澎湖,鄭軍主將劉國軒逃回臺灣。馮錫範遂勸說鄭克塽降清。七月初五,馮錫範命鄭德瀟寫降表。七月十五,馮錫範將鄭克塽送交施琅。八月十三,施琅進入台灣受降。隨後鄭克塽前往京師,隸屬漢軍正紅旗,受封為海澄公。」~引用自鄭克塽 wiki
鄭克塽降清,南明結束,明鄭時期結束。
延平郡王祠正殿坐的就是鄭成功,這是為他蓋的。
鄭成功他老爸鄭芝龍,一代海賊王又降清,不被入列延平郡王祠,可以理解。
鄭襲因兄鄭成功薨逝上任延平王,後被鄭經打敗、降清,不被入列延平郡王祠,可以理解。
鄭克臧雖然任延平王兩天就被做掉了,但其實他任監國世子(1679年—1681年)有一段時間,鄭經晚年也都把政事丟給他去處理,入列延平郡王祠,可以理解。
鄭克塽為降清之主,不被入列延平郡王祠,可以理解。
鄭克塽為降清之主,不被入列延平郡王祠,可以理解。
他老爸鄭成功、他兒子鄭克臧、他從福建迎來的寧靖王、還有他的阿媽都在延平郡王祠有神位,就他沒有!
下一站,我將前往目前看來資料最多的地方「北園別館」!找尋鄭經的遺跡~第二回~北園海會開元寺
=======================================================================
(第一回終於完成了!呼 - - - !寫了好多天!2013.12.24 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